今年全国两会会场内外,智能机器人备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接受媒体采访时的话让人眼前一亮:“陪伴型机器人可能在三年左右进入家庭,能对失能半失能老人进行护理的机器人,有望在五年左右的时间进入家庭。”
标准聚焦老年人各项需求
新出台的养老机器人国标标准聚焦于互联家居环境中老年人在日常生活。健康护理等各个方面的需求和特征,基于老年用户需求,提出养老机器人的功能和性能分类。
除了可用性、可靠性、无障碍、能耗和噪声等通用要求以外,这一国际标准还对养老机器人提供的健康状况和紧急情况监测服务,与家人及医护人员的通信支持,多样化的家务、娱乐、家居管理、照护等活动支持,外出和助行等移动性支持,信息和数据管理性能等分别提出了技术要求。
据悉,目前已有喂饭机器人、康养机器人、卫生护理机器人等越来越多的适老化科技产品被用于照护失能老人,成为传统亲情养老模式的补充。养老机器人的出现不仅可以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年人的照料负担,还能够支持老年人有尊严地独立居家、高质量地生活。
功能型养老机器人占主流
如今,在不少地方,智能化设备已经走入人们的生活。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市面上的养老机器人主要还是功能型的机器人,用以解决某些特定问题。
例如,深圳的夏先生一年多前花近3万元给80多岁的爷爷购置了一款大小便护理机器人,它能实现大小便护理的抽、洗、烘、杀菌的全自动化处理。夏先生称,如今,护理老人的家属减轻了很多负担,只需等“它水满之后把污水倒掉,然后加满清水就行”。
深圳市罗湖区养老服务业协会会长梁燕萍也介绍,她供职的养老院已有多款智能护理机器人,“(其中)一款是独立行走的机器人,可以把长期卧床站立不了的老人吊起来,让他能直立行走”。在日常护理上,该养老院也有大小便护理机器人、洗澡护理机器人。“老人如果起不来,我们可以用便携式洗澡机器人在床边给他洗澡,不用搬动他。”
针对独居老人的安全和情感需求,江苏无锡一家科技企业研发了一种能关照老人吃药、吃饭和休息,能提供新闻播放、网上购物等服务,能帮助老人远程和子女互动的机器人。“后面会有针对老人的一些健康管理,相当于一个还不能干活的智能管家。”该公司总经理冉承龙说。冉承龙认为:“(养老机器人)最终的形态其实就是像人形一样,什么事都能干,既能给你喂饭,又给你干家务。”
相比普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旨在模仿人类外观和行为,具有像人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并伺机行动。据业界预测,人形机器人应用到消费市场的时间为2028年至2031年;到2035年时,全球人形机器人的产量将达140万台,市场规模约380亿美元。
但人形机器人在全面进入市场前还有许多瓶颈需要打通。如在技术上,人形机器人需要进一步改进行为动作。在蛇年春晚中,表演了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福兮退场时之所以是被演员推着走的,便是因为其还不能实现“具身智能”,即观察实地情况,像人一样快速退场。
标准落地是一个新起点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机器人已在中国多地试点,逐渐进入实际应用阶段。但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养老助老机器人在养老机构使用得较多,而进入居民家庭的主要是感应监测类的助老科技产品,其中的一大原因还是在于目前智能机器人的价格依然较高。
对此,冉承龙曾说他们(行业)在等一个爆发的契机:“从我们科技型企业来说,量起来之后,它就会把相关供应链,包括成本都会打下来,产品价格就会下来。”
2024 年底,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人形机器人”项目负责人刘力政曾在电视节目中介绍,人形机器人走入家庭售价预计在 15万元左右,他更乐观地认为未来一定会降到 10 万元以内,甚至只需要几万块就能拥有“机器人保姆”。
本次出台的国际标准主要集中在具体细节的功能性界定上,为养老机器人行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但与此同时,实际推广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
其中,最深层的还是伦理与法律方面的考量,关于隐私保护、责任归属等问题逐渐浮现。例如,如果机器人因故障导致意外发生,谁应该为此负责?如何确保机器人收集的数据不会被滥用?这些问题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探讨,并通过法律法规予以明确。
标准落地不是终点,而是人机共生的新起点。现实世界存在的“科幻问题”,复杂性要远超文艺作品,相关的社会议题亟待各界更深度的关注和参与。
来源:央广网、视新闻、澎湃新闻、北京日报、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