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正伏天 中医送“凉”方

2024.07.23

分享:

此时节防暑和防寒同样重要



本报讯(通讯员 吴煜 记者 戴虹红)眼下已进入大暑。这一时节正值“中伏”前后,通常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此时节,人们往往会感到身体疲劳、食欲下降,还易引起肝火妄动,表现为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食欲不振、焦躁易怒等。  

对此,记者请教浙江省中医院全科医学科主治中医师、医学博士黄乐曦,分享几个大暑节气防暑降温、调理脾胃的小妙招。  

防暑是此时节的重中之重。要避免在高温烈日下行走时间过长,并做好防晒。额头适当涂抹清凉油,有助预防中暑。  大暑节气,人体阳气浮于外,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一旦着凉,外邪如寒邪和湿邪等便容易趁机入侵,引发严重后果。因此,防暑与防寒并不矛盾。  

此时节不宜久居空调房,要注意开窗通风。尤其是出汗后,避免冷风直吹,以免暑热之气合风寒之气侵袭,造成头痛咽痛、腹胀腹泻等阴暑之症。  

另外,出汗后要及时更衣,千万不要用身体将汗水浸湿的衣服烘干,否则不仅阳气受损,还会使湿气入里化热,形成湿热证,导致疮疡等皮肤病或风湿痹症。 


 


医生提醒,人体上半身分布着很多经脉,包括总督阴阳的任督二脉,如果胸背部或脐部受凉,风寒邪气容易入侵经脉,引起胃肠道及心血管系统疾病。因此,日常着装及睡觉休息时,要注意保护好这些部位。  

饮食方面,大暑湿热多雨,湿性困脾,会出现拉肚子、浮肿、身重、四肢酸重、大小便粘滞不畅、舌苔滑腻等症状。热天汗多,易耗气伤阴,出现脱水症状,故而大暑食疗应以清热解暑、健脾化湿为宜。同时,及时补水,吃些益气养阴且清淡的食物,比如绿豆汤、清炒苦瓜、菊花茶、山药百合粥等,还可以喝点健脾利湿茶。  

运动方面,可选择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方式,宜选择相对凉爽的早晨和日落后,运动不宜太剧烈导致大汗淋漓,以免耗气伤阴损伤津液。  

另外,医生建议,此时可运用一些中医特色保健疗法,以达到养生目的。  

长夏暑湿最常见的症状是脾胃不调,以腹胀、腹泻等胃肠道表现为主,艾灸能起到一定缓解作用。  

日常还可选用边缘圆钝的器具,如调羹等,蘸取少量润肤油或食用油,使皮肤局部出痧,从而达到活血透痧的作用。但需注意,自行操作时不可使用蛮力,以免刮破皮肤。


来源:浙江老年报


更多关于广州市养老院费用一览表的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