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被重视”到“被满足” 老年人保险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2023.06.28

分享:

在我国以老龄化、高龄化为特征的当下,银发一族的保险需求正在被重视,但距离“被满足”,或许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迫切而旺盛的保险需求


我国即将从老龄化社会迈入重度老龄化社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逐步退化,老年生活将与慢病、重病如影随形。面对日益加重的疾病负担,保险保障的需求在不断攀升。从需求理论看,人只有当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会向更高一层次的需求发展。因此,相比入住“养老社区”的体面养老生活,病了能及时看病,不用担心医疗费用,老了能有人照护,不必担忧“老无所依”,才是最广大群众最基础的需求。


政府鼓励加大产品供给


近年来,政府部门持续加大力度,鼓励保险公司丰富老年人保险产品的供给。从政策的导向和要求看,需求越发明确、具体:保障年龄在上移,从满足60岁以上人群需求,提高到70岁以上;除了呼吁加大老人需求最多的医疗险、意外险、疾病险的供给,还提出对长期护理险的供给需求;放宽保险条件、简化理赔流程,满足老年人的支付能力,这些“细节”也被提及。可见,向老年人提供更多保险服务,成为政府部门的一大期许。


需求“被满足”任重道远


目前,在监管的鼓励下,保险公司都加大了创新力度,老人的保险不再是“一险难求”。虽然老年人的保险产品不断丰富,一些保障空白正在一点一点添补,但放到整个保险市场上看,适合老人的保险依然九牛一毛。

拿需求最旺盛的医疗险来说,只有4%的医疗险产品支持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群投保。

有些产品,即便放宽了投保年龄限制,但老年人还是无法投保。因为,绝大多数健康险设置了对身体条件的限制,不少老年人也只能望而却步。

再比如长护险,现在普遍还是遵循于简单的“失能就给钱”的逻辑,甚至有些长护险被异化为理财险。失能老人除了需要钱,其实更需要“护”,如果能将失能与护理挂钩,做优长护服务,才能更好地守护失能人生。

对此,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建议探索为带病体提供保障;促进“医、药、险”融合,推动“健康险+健康管理”;秉持全生命周期理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而保险公司也在研究,如何通过数据积累与大数据联动等方式,满足特定群体的保险需求。

老年人患病概率大,承保风险大,一直是保险公司不敢轻意触碰的“边缘”群体,但随着对老年群体健康数据的积累与研究,期待老年人保险从“量变”到“质变”的提升。


来源:老年日报


更多关于广州市养老院费用一览表的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