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酸甜苦辣不少

2023.04.19

分享:


有很多人在退休之前有一种憧憬和向往,就是自己退休以后要到农村来养老,过田园般的生活。年轻时为了事业闯入城市,退休后回到老家农村和儿时的伙伴叙叙家常,每天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前门后院种一点蔬菜,这样的日子倒也悠闲自在。农村养老真的如想象中那般美好吗?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

  

享受:家有小院 自由自在


  家住青岛市城阳区超然村82岁的秦贵团家有小院,田园生活过地有滋有味。

  1961年中学毕业的秦贵团在村子里做会计,但他更想成为一名医生。经过努力,1975年他成为一名医生。2006年,从惜福镇医院退休的他开始谋划自己的晚年生活。“超然村位置在山上,当时山上没有路,也没有水,很多农户开始往山下搬。”但秦贵团不走寻常路,“我准备把结婚时两间小土房推倒重建。我记得当时有位老人来我家说了一句话‘秦贵团真神经’。我找来挖掘机修路、打水、建新房,建成后老人又来到我家说了三个字‘小青岛’,这是对我的认可。”一处幽静的小院、养花种菜、瓜果飘香,这就是秦贵团“向往的生活”。秦贵团在家里的杏树上搭建了采摘阶梯,在杏树下安装了石头桌凳。杏子熟时,三五好友坐在老杏树下,慢煮一壶老茶,伸手摘个杏子即可品尝。

  “去年我为小院设计了葡萄架,今年计划将葡萄架旁的墙体绘制一幅山水画作品。”秦贵团自豪地说道。平日除了打理小院,秦贵团还喜欢学习。智能手机的收付款、滴滴打车、拍照等技能他都操作得非常溜。“这段时间我开始研究学习抖音,还不是很熟练,但是可以慢慢学。”秦贵团说在农村也要活出自己的价值,紧跟时代潮流,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



  受挫:无“安全感” “逃”回城市


  烟台市65岁的网友敏香退休后经常和老伴儿到处旅游,有次爬山途中,老伴儿摔倒在台阶上右手骨折。敏香城里的家是没有电梯的老房子,老伴儿受伤后,上下楼梯就很不方便,思来想去,老两口提议回农村老家养老。“家里有个老院子,我们回去也有个落脚的地,儿女也同意。”

  本以为农村生活清净,真正住进来后,发现并不是所谓的田园生活。比如厕所的设置,旱厕让老两口觉得不方便;网购也不如在城里便利,最近的快递站在2公里外,而且需要自己去取。最让敏香觉得不便的是老年人无法避免的就医问题。“有次我半夜肚疼,浑身一点力气没有,老伴儿手有伤也扶不动我,只能喊邻居帮忙。幸好有个年轻邻居开车送我去医院,检查后发现是急性肠胃炎,医生说幸亏送得及时。”

  去了农村一趟,敏香觉得还是在城里生活更安稳和便利。“城里没有地方种菜,但老年人最需要的并非蔬菜,而是生活的安全感。”


  专家:完善农村养老支助政策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老人普遍对农村生活感兴趣,但对长时间“驻扎”心存疑虑。73岁的读者钱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家原来住平房时也有院子,院里种了果蔬、养了鸡,她很喜欢这样的生活。“但是我们没有去农村养老的计划,担心回到农村生活不习惯。”“60后”读者白玉兰也表示,田园养老想法很美好,偶尔去小住还可以,但要长期养老还是比较困难。“退休后我们被儿女“绑架”成免费保姆,等把孙辈看大了,我们也真正老了,那时更多的是想离儿女近一点,离医院近一点。”

  山东省社科院研究员田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退休潮”,这部分60后群体思想观念开放,选择的养老模式也日益多元化,向往返乡或“下乡”养老是其中的一种养老模式。现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环境大幅改善;另一方面,乡村在生态资源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老年人通过适当的农事体验和社交生活,一定程度上可达到康养效果。但同时,乡村在公共卫生服务、取暖、医疗资源方面还比较欠缺,考虑到未来发展趋势,政府应加强这方面的支助政策,帮助返乡或“下乡”养老的老年人更好地适应“田园生活”,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


来源:老年生活报


更多关于广州市养老院排行榜的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