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她力量】她在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守护着“来自星星”的她与他

2023.03.09

分享:


第一次见到王正花是在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二期的餐厅,她在镜头里笑的腼腆,但话语间却透着西北人果敢、耿直、坚毅的一面。从2020年第一次采访她到今年,她的名字无数遍的出现在我眼前,大大小小的比赛、表彰、奋斗者都有她的身影。而这一次,她作为五楼关爱区的护理领班,又一次以大赛第一名的身份出现在我的文字里。




在2月26日刚过去的“南山区老年人失智照护技能竞赛”中,王正花带领着南山二期的护理团队一举拿下第一、第四、第五的好成绩,并共同荣获南山区技术能手称号。王正花在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中积累下丰富的经验,快速且有效的应对大赛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而这些游刃有余的认知症照护能力,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公式与口诀训练出来的机械式服务,而是在与认知症长者相处的三年半里投入的汗水、积累的经验。她从一个工厂女工,转身成为养老人,从重症专区走进关爱专区。1200个日日夜夜,她在深圳南山,依靠自己和团队的力量,守护着那些“来自星星”的长者们。


Part.

1

转变


关于从女工到关爱区护理领班的转变,是巨大的。起初,王正花因为自己拥有6年照顾婆婆的经历,以轻松的心情走进了养老行业。刚进入福田区福利中心的重护区时她就体会到专业服务的不同。一套服务流程安排缜密,每一个操作手法都有着严格的规范要求,这些规定让长者的尊严与生命安全得到最大化的保障。


渐渐地,重护区的工作开始熟练上手,按时按要求为卧床长者进食、翻身、更换纸尿裤等。规律性与程式化的护理内容虽然辛苦,但只要每天无失误的完成各类事项,精进操作手法,就可以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




2019年8月,随着万科南方区域养老业务在深圳的第二个PPP项目正式开业,福利中心楼层领班点名要求带王正花一起去南山二期。从那时起她成为了五楼关爱区的护理领班,一做就是三年多,实现了她养老人之路的第二次转型。她说,关爱区的工作和重护区非常不同。


“如果说重护区需要的是高超的专业技巧与精细化的服务流程,那么关爱区更关注的是‘人’本身。关注长者们的喜好、习惯、需求,并及时给出相应反应,是每一个关爱区护理员应具备的基础素质。关爱区的长者其实很简单,他们判定是否和你熟络的方式就是看你能不能叫出他的名字。阿叔、阿姨这样的称呼对他们来说是陌生的,但只要你大声的叫出他们的名字,他们就会很开心的回应你,并且听从你的安排。他们单纯的像孩子,开心与否,只在一瞬间。”


“而我的主要工作之一便是时刻关注他们的需求与变化。他们的日常生活、穿衣打扮、身体清洁,也许他们已经不能清楚的认知自己的状态,但我要帮助他们有尊严的生活。确保长者们的生命安全也是我的重要职责——能力下降、跌倒风险、语言与行为过激、危险物品的摆放等问题需要关爱区工作人员的随时观察与配合。”


Part.

2

故事




说起重护区和关爱区的差异,王正花说,与变化不大的重护区不同,关爱区每天都会上演着各式各样的故事,认知症长者的状态总是在他们自己毫不察觉的情况下变化着。认知症是一种不可逆的退行性疾病。院内通过认知课程、营养搭配、及时数据跟踪以及康复理疗手法帮助长者延缓认知症的速度,提高认知能力,但并不能停止认知症发展的脚步。对此,王正花深有感慨。


“让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那些原本我们很熟络的长者,突然有一天忘记了我的名字或是忘记了自己的楼层。有一个阿姨,之前她总喜欢在活动室弹琴,很擅长为大家编写歌舞和舞蹈。直到有一天,她在参加完活动后找不到自己所住的楼层了。从那以后,她的定向力就下降了,认知能力也在慢慢的退化。我们紧赶慢赶的为她制定各种延缓方案,但有时候记忆就像是一捧沙子一样,捏的越紧,流逝的越快。我所接触的每一位认知症长者的变化,都清晰的印刻在我的脑海里。如果有些事情已经无法回到过去了,那至少有我陪着他们,理解他们。”




王正花和他的团队,大大小小获得了无数次锦旗和表扬信,这些感谢与表扬的背后是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长者或家属们怀揣着激动之心洋洋洒洒的写下几张稿纸,或是定制一面红艳艳的旗帜,恨不得将所有帮助过他们的工作人员全部写在这面旗帜上。这是一种最朴素却也最深刻的感谢之情,触动着与之相关的所有人。


“有一位长者为我们整个团队颁发过一面锦旗,这面锦旗背后有一段让我很难忘却的经历。那位阿姨在刚入住时是坐轮椅过来的,情绪有些激动。因为认知症带来的记忆混乱以及对外人产生的极度不信任,让她觉得自己有两把轮椅。你知道么?经过医生的评估,她的身体状况其实可以不坐轮椅的。由于之前的病痛以及心理作用,她总觉得自己不得不坐在轮椅上面帮助行走,同时非常依赖吃保健品,不吃的话甚至导致精神焦虑、心情烦躁。后来我们大家经常带她在院里到处走走,熟悉环境;一到时间就鼓励阿姨去参加活动,认识新朋友;她总因为腰疼不走路、乱吃保健品,大家就想方设法每天把她的床垫铺的厚厚的,盖的暖暖的……我们希望她可以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体变化而感到焦虑,把注意力放到快乐的事情上,尽量不要依赖轮椅。后来,我们真的成功了!她真的摆脱了轮椅,可以自由走动去参加活动。她很激动,很感激我们,于是送了这一面锦旗给我们。看着她一点点的变好,我觉得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而这件事也更加坚定了我在养老服务行业深耕的决心!”


Part.

3

物件


如果让你选择一个物件来代表你在南山关爱区的工作,你会选择什么?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王正花思忖了半刻说——外套。


这个有些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答案让我微微一怔。我怎么都无法将他们的工作内容与一件外套联系在一起。王正花似乎看出了我的疑惑,笑了笑。


“我在关爱区工作的时候发现,家属们经常发信息、打电话来问的都是,父母在院内乖不乖,有没有闹情绪、发脾气,一起还顺利不……但鲜少有人问老人穿的衣服够不够。他们时而会把一些 不穿的旧衣服寄给老人,却忽略了衣服大小合不合适、是不是老人喜欢的款式。在认知症长者这里,很多时候衣服只是一种文明的象征。所以我选择外套,想做他们的外套。希望他们的心在我们团队的照顾下不受寒冷、感到温暖、活得漂亮。”


这让我想起曾经在福田区福利中心采访过的一次活动《长者时尚俱乐部》。那是一场发现美、追逐美、拥有美的摄影活动。在那段采访里记录了这样一个场景:


“……当我们真正站在一位中度失智长者的衣柜前打开柜门的一刹那,我们沉默了……颜色灰暗、款式过时、面料陈旧、有的因为反复浆洗而变型,有的也仅仅能庇体,像笼一样箍住他们的身躯,而大多数都是一些睡衣睡裤。别说和时尚元素沾边,就是连衣着得体都做不到。像是其他老人颜色鲜艳或是素雅温馨的衣服,在他们的衣柜里更是连影都没有。我们连续走访了几个老人的房间,也只能找出3-4件符合标准的衣服。而这显然远远不能满足活动需求……”


王正花以及所有为认知症长者提供服务的万颐养老团队,他们都愿做长者的一件花外套,给他们足够的温暖、足够的尊重、足够的关爱。


采访的最后,王正花说:


“其实做护理员挺幸福的,每当我看到他们满脸微笑的拍着我的肩膀跟我说‘太感谢你了’的时候,我都会一次又一次的感受到这份工作带给我的满足与意义。能够看到他们进来享福,开心的度过晚年生活,就是我的初衷和坚持走下去的动力。”


感谢她的力量,在南山守护着“来自星星”的他们。


更多关于广州市养老院排行榜的详情,欢迎关注万颐养老在华南官网。